由于主流手机厂商的快充标准还不兼容,目前行业正在积极推动统一的快速充电标准体系,而这不仅与手机品牌利益攸关,也与普通用户息息相关。
日前,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CCSA)、电信终端产业协会(TAF)、广东省终端快充行业协会联合发起成立“终端快速充电技术与标准推进委员会”(TC626)。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理事长闻库表示,该委员会的成立,旨在以终端融合快充为契机,聚合产业上下游,整合终端充电技术制式,共同打造行业统一的、权威性的快速充电标准体系,同步推进全球合作和标准互认,提升充电设备的兼容性,为消费者带来更好的使用体验,促进行业绿色低碳发展。
在此之前,电信终端产业协会已经发布了《移动终端融合快速充电技术规范》《移动终端融合快速充电测试方法》两项团体标准,业界也在去年年底成立了广东省终端快充行业协会。
就手机快充的相关问题,《中国经营报》记者联系采访了企业、行业的相关人士。资深产业经济观察家梁振鹏对记者表示,团体标准是标准领域层次比较低的一种标准,对企业来说只需要参考,并没有强制性。如果这一标准升级为行业标准或国家标准乃至国际标准,约束力就会变大,而终端快速充电技术与标准推进委员会的成立,也让快充行业正在朝着更高层次的统一标准迈进。
标准统一势在必行
工信部信息通信管理局一级巡视员王鹏表示,“推动建立兼容统一的快充技术标准实际上势在必行,要不断健全以自有技术为核心的快充标准体系,逐步实现我国智能终端设备充电标准的统一,减少电子垃圾,助力产业实现绿色发展。”
事实上,我国在2016年就确立了统一手机充电接口和技术指标的国家标准。近两年,电信终端产业协会还相继发布了多家手机企业共同参与制定的《移动终端融合快速充电技术规范》《移动终端融合快速充电测试方法》,为后续相关国家标准制定奠定基础。
其他国家和地区也在推动这一进程。今年6月7日,欧盟委员会、欧洲议会和欧洲理事会达成协议,统一便携式电子设备充电的标准接口,拟在2024年秋季强制实施。届时,USB-Type C接口将成为欧洲通用充电接口。而该协议也关注到了快充充电速度问题,表示对于支持快充的设备,要允许消费者使用兼容充电器,能够以相同的速度为设备充电。
我国的快充行业发展早,产业规模大,技术成熟,但快充标准和相关组织机构发展还不够,国内也尚未形成强制性的统一标准。因此,我国要积极加强相关行业组织的影响力,联合各方力量制定我国的标准体系,并推动其成为全球通用标准。
电信终端产业协会秘书长、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TC626主席谢毅表示,希望尽早发布CCSA快充团体标准,不断完善和改进快充技术方案,建立和扩大终端快充产业生态,推动快充技术更广泛的应用,将适时启动快充团体标准向国际标准转化,实现中国快充技术在全球标准的引领。
业内认为,一系列举措推进的背后,都是为了逐步推动建立我国移动终端快速充电的统一技术标准,减少电子垃圾,助力产业实现绿色发展。
本报记者注意到,近几年的手机快充技术发展非常快。在智能手机发展遇到创新瓶颈的当下,快充技术的突破也在进一步扩大。
从近期各家手机厂商的新品来看,快充升级频频被作为各家的产品卖点。7月12日,真我(realme)将氮化镓百瓦秒充技术应用至真我GT2大师探索版手机上;7月20日,中兴终端旗下努比亚推出了氘锋能量块100W氮化镓充电头。
而手机快充也已经来到200W时代。日前,vivo子品牌iQOO 旗下 iQOO 10 Pro手机产品已经将配置的充电器闪充速率提升到了200W,号称10分钟可将4700mAh的电池从1%充满到100%。
各家品牌间不断加码的“军备竞赛”也正推动着快充市场的快速增长。中商产业研究院的数据显示,预计2019~2022年快充市场规模从434亿元将增长至986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31.5%。
如今,各大手机厂商均在不遗余力发展并升级手机快充技术,但在快充市场规模迅速增长的同时,快充协议不兼容引发的问题却一直困扰着市场。
协议不兼容问题仍存
快充技术的升级带来了更快的手机充电速度,也能给手机产品带来更多的升级亮点。但各家手机品牌为了体现差异化的优势,都会制定自己的快充协议且不对外开放。充电协议不兼容也导致某一品牌的手机如果接上不兼容的快充,就只能以最低功率进行充电,影响了用户的快充体验。
记者了解到,目前市面上的快充协议主要包括“私有快充协议”和“公有快充协议”。私有快充协议主要由终端厂商自行推进,包括华为的FCP(Fast Charge Protocol)和 SCP(Super Charge Protocol)快充协议,小米的Mi Turbo Charge协议,OPPO的VOOC闪充协议,vivo的Flash Charge协议,三星的AFC协议,realme的DART协议,一加的WARP协议等。公共协议更多指来自芯片厂商甚至是行业协会制定的方案,主要有高通的QC(Quick Charge)协议、联发科的PE(Pump Express)协议、美国USB-IF协会的USB-PD(Power Delivery)协议以及中国电信终端产业协会的UFCS 融合快速充电规范等。
从实际使用情况来看,如果想要实现快充,用户往往必须使用与之匹配的原装充电头甚至数据线。一位广州的用户向记者举例称,自己之前在使用vivo手机时为其配备了一个120W的快充头,但当换成OPPO手机之后,用vivo的快充头给OPPO手机充电时,就只能实现普通充电速度,而OPPO新手机要想实现快充,只能使用与之匹配的原装充电头甚至数据线,而之前的120W快充头也将随着换不同品牌手机后出现闲置的情况。这也意味着,只有当充电器适应手机型号时,消费者才能体验到“充电几分钟,通话几小时”的畅快之感。
除了影响用户快充使用体验之外,充电协议不兼容一定程度上也造成快充头的浪费,增加了产业链上下游研发成本,也增加了电子垃圾。
据美国科技网站The Verge报道,全球范围内每年有5.4万吨充电器被浪费。同时,据欧盟委员会估计,每年欧洲废弃和未使用的充电器会产生约1.1万吨电子垃圾。
毫无疑问,一旦不同手机厂商间的快充协议打通,无疑会让消费者的充电体验更好,也让充电器更具可持续性并且节约消费者的支出,减少电子垃圾也会是一项环保的举措。
梁振鹏向记者表示,强制推行统一快充标准有利于整个产业链减少浪费,减少各个厂家再去寻找过多不同路径的充电技术,减少技术研发资源上的投入浪费。
市场上其实早就有支持统一充电标准的声音,但也有不同的声音。比如,有声音就认为,国产品牌在快充技术领域的研发投入比较大,高功率快充往往是各个品牌的“秘密武器”, 不同充电协议和标准是因为各家的技术实力不同,不应该扼杀企业的创新精神。
“很大程度上,一些具有主导地位的企业有自己的标准和协议,就可以通过标准协议来获取更多利润,并不愿与其他企业共同分享技术发展成果。”通信领域分析人士项立刚对记者表示,要做到标准统一,并不是所有的企业都会积极支持的,比如说像苹果这样的企业,对于国内的标准和协议就可能有抵触。
还有声音认为,过去每家企业将快充技术作为卖点。支持统一快充标准后,各家企业间的快充差异化会减弱,充电器销售业务、利益也会受到一定损害。但在梁振鹏看来,行业统一的快充标准只是会规定一个技术的下限。在这个基本门槛上,各家还是可以发挥快充技术的差异。
国产手机厂商的“妥协”
不过,至少从目前来看,国内手机厂商们对推动统一充电标准仍然展现出了较为积极的一面。
OPPO首席闪充科学家张加亮在参加近期的终端快速充电技术与标准推进委员会(TC626)会议时就明确表示,面对全球快充市场规模的快速发展,需要以融合快充技术标准和产业化平台为突破口,建设终端快充产业新生态。
iQOO工程师郭朋飞对记者坦承,该标准的推动,的确会对终端产生一定的影响。但其同时表示:“一定会紧跟国家要求,按照行业标准要求,积极响应这一举措,为了更方便消费者的快充体验,我们会逐步落地推广融合技术,做到互联互充,同时,我们会继续在充电安全、充电速度等方面做进一步的提升,对快充标准的更安全、更快、更便捷做出一定的贡献。”
记者注意到,电信终端产业协会发布的团体标准《移动终端融合快速充电技术规范》,也就是新一代UFCS 融合快充规范就是由信通院、华为、OPPO、vivo、小米牵头发起的,得到了荣耀、矽力杰、瑞芯微、立辉科技、昂宝电子、电酷网络等多家手机终端、芯片企业和产业界伙伴的支持。而该协议的愿景就是要解决各种私有快充协议互不兼容的问题,并推出快充行业通用的标准,实现快充市场大一统。
据闻库透露,目前产业界正在按照UFCS技术开展产品研发、市场推广等工作。预计2022年下半年支持UFCS的终端和配件产品将陆续上市。
那手机厂商们为何又愿意支持快充融合了?有业内人士向记者指出,华为、OPPO、vivo、小米、荣耀打破了固有技术标准愿意支持快充融合下的UFCS技术,正是为了形成中国本土的快充标准,与以苹果、惠普、英特尔、意法半导体、德州仪器等公司为核心成员的美国USB-IF协会推行的USB-PD标准进行竞争。
在国际方面,目前欧盟征集的未来快充标准方案中,以来自中国电信终端产业协会的UFCS 融合快速充电规范和美国USB-IF协会的USB-PD竞争最为激烈。而上述两种兼容性标准哪种会进入欧盟推荐的快充标准体系,也会成为接下来几年行业关注的焦点。
郭朋飞表示,“快充标准发布不久,生态还未扩大,融合快充是否能够快速地落地推广有不小的挑战,但我们相信,在快充上下游同行的共同努力下,一定会克服当下的困难,融合快充的生态定会越来越完善,融合快充也会越来越好。”
张加亮也提到,通过平台赋能,促进融合快充有望逐步实现技术标准化、标准产业化,提升中国快充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文章来源:中国经营网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