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随着欧盟新法规的颁布,USB-C端口的普及已经成为大势所趋,越来越多的笔记本、手机以及其他智能电子产品都开始配备USB-C端口,曾经固守Lightning接口的苹果也开始顺应潮流。近期曝出,iPhone 15 Pro系列将会配备 USB-C充电端口,但苹果已经研究了独特的Lightning-interface IC技术对端口进行加密设置,这将会限制用户使用第三方的线。
而在苹果系列产品特别是手机配备 USB-C充电端口后,数据线的性能和做工将决定产品充电效率以及用户体验。近期,充电头网淘到一款苹果线下官方店铺的快充CC线,用于在展示台中的平板、电脑充电。下面,将会对此款线材进行测试拆解,看看这款数据线的外观性能和设计做工。
苹果快充CC线外观
苹果这款快充CC线整体采用经典的纯白色设计。
线身是使用TPE材质制作而成。
数据线两端线头外壳采用一体注塑成型工艺,线头与线身间都做了加固加厚和抗弯折处理。
线头外壳则是采用了钢琴烤漆工艺。
从数据线线头底部可以观察到,加厚注塑部分除充电线材外,另有一条通道供防盗线材同时接入插头。
根据完整版的苹果 C to C 防盗数据线可以看到,防盗通信线与充电线在加厚注塑部分合并,通信线特制水晶头可接入展示台端口,另一端金属触头通过3M胶粘贴在手机上,一旦任何一端断开连接即会在后台报警通知。
其上的USB-C端口端子内部为24针满 PIN 脚设计。
测得数据线重量约为40g。
总长约为202cm。
线身直径为3.04mm。
数据线缠绕后放在手上的大小对比。
使用 POWER-Z KM003C测试仪测得线缆并未显示 E-Marker 芯片信息。
使用原装140W充电器搭配线材为 MacBook Pro 16 M1 Max 2021款充电,充电电压达到19.82V,电流约为2.96A,功率已经达到58.74W,表明线材可以支持20V3A,60W的功率传输。
压降测试并绘制出柱状图,可以清楚看出,压降差值最大的档位为5V3A、12V3A的0.79V,差值最低的档位为9V1A、20V1A的0.25V;以3A电流进行压降测试,差值在0.76-0.79V之间;以1A电流进行压降测试,差值在0.25-0.27V之间。
苹果快充CC线拆解
了解过这款数据线的外观和性能后,下面就进行拆解,一起看看内部的设计和用料。
首先使用切割机切开数据线塑料外壳,USB-C端子点焊钢套保护。
钢套尾部扎紧固定线材。
另外一面也是相同的设计。
从端子内部延伸出来的防盗线特写。
USB-C插头冲压钢印,钢印C8XE020。
切开端子外套的钢套,继续进行拆解。
线尾包裹铜箔屏蔽,钢套内部填充注塑固定。
红蓝线连接水晶头和防盗贴,检测到防盗贴脱落或者导线断开即会触发报警。
清理掉端子上面的注塑,USB-C端子焊接一块小板焊接负极导线。
另一面焊接电源正极,CC线和USB2.0数据线。
切割取下USB-C端子的金属外壳,针脚采用塑料定位支架支撑固定。
取下塑料定位支架,端子为满针设计。
USB-C插头镀金针脚特写。
继续拆解另一侧的插头,为同样的设计,单面焊接电源负极。
另一面依次焊接CC线,电源负极,USB2.0数据线和两条电源正极导线。
将数据线剪断观察截面,其中两条红色线芯为正极电力线芯,白绿为USB2.0线芯,中心蓝色细线为CC线芯,外围裸线芯为负极线芯。
切开线缆外皮,内部是一层缠绕的屏蔽网。
屏蔽网内部加入抗拉线来增加强度。
在屏蔽网下面是一层屏蔽铝箔。
剥开屏蔽铝箔,内部是电力线芯和数据线芯,同时内部还填充抗拉线。其中线芯为旋转缠绕结构,这种结构能够更好的消除应力,让线缆更加柔软。
线缆内部线芯一览,依次为塑料外皮,金属屏蔽网,屏蔽铝箔,电力线芯,数据线芯等,下面就开始详细介绍线缆内部的线芯设计。
两条红色正极电力线芯采用纯铜丝,内部没有抗拉线。
用于USB2.0数据传输的数据线,浅绿色为D+线芯。
用于USB2.0数据传输的数据线,白色为D-线芯。
蓝色CC线芯采用缠绕结构。
负极裸线芯采用镀锡铜丝并联。
用于防盗功能的蓝色漆包线。
用于防盗功能的红色漆包线。
线缆内部填充的抗拉线特写。
全部拆解一览,来张全家福。
充电头网拆解总结
苹果这款USB-C充电线为USB2.0规格,线缆长度约为2米,支持60W充电功率,能满足笔记本电脑和手机充电需求。线缆两端带有辅助线缆,用于实现防盗功能,通过水晶头连接防盗设备,另一头通过防盗贴粘贴在设备上,连接线断开或者防盗贴被取下,都会触发警报,起到防盗效果。
充电头网通过拆解了解到,这款数据线的线头采用注塑固定,USB-C端子点焊钢套固定,增加机械强度,不易损坏。线缆内置屏蔽网和铝箔抗干扰,内部还增加了抗拉线的数量,增加线缆的整体强度。线缆内部未使用E-Marker芯片,所以只起到基本的充电和USB2.0数据传输作用。线缆内部增加的红蓝线,连接外置的水晶头和防盗贴,用于防盗功能的连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