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USB PD快充协议的普及,USB-C to USB-C数据线市场占有率不断提升。这种线缆拥有传统线缆无法比拟的优势--支持USB3.1数据传输以及电流20V/5A 100W电力传输。
承载5A的电流的USB-C to USB-C线材必须配备E-Marker芯片,然而5A只是电流承载能力,对于输出传输来说,还需要区分是USB 2.0接口还是USB 3.1 Gen1或者USB 3.1 Gen2,所以USB-C to USB-C线材的分类也比较多。苹果笔记本随机的就是USB 2.0数据接口的5A线材。
目前市面上同时具备高速3.1数据传输和5A电流传输能力的线材并不多,此前充电头网仅拆解过一款
苹果Thunderbolt 3雷电数据线。今天带来的同样是一条USB3.1 Gen2接口的5A线材的拆解。
一、线材外观

线材是黑色,看起来比较粗壮,两端都是USB-C公头接口。

线径约5.16mm。

重量约53.5g。

线材总长度约1米。

USB-C公头部手柄注塑成型,一体防曲套,不是硬材质,握持感比较舒适。

24满pin镀金针脚。

充电头网使用ChargerLAB POWER-Z FL001 SUPER测试仪检测,该线支持USB3.1 Gen2的数据传输,并支持最高支持20V/5A 100W功率传输。

同样使用ChargerLAB POWER-Z FL001 SUPER线阻测试,约146mΩ。

给全汉移动电源(工程版)充电,充电电压约19.67V,电流约5.14A,充电功率高达101W。

用于给紫米移动电源充电,41W的充电功率丝毫无压力。

使用ATTO Disk Benchmark测试数据传输能力,分别按0.5KB、1.0KB、 2.0KB直到8192.0KB进行读写测试,可以看到这条线缆的传输速度最大可以到800MB/S。
二、线材拆解

线材横截面特写。

可以看到线材内部有多股不同样色的线芯。

表皮破开,里面有一层编织屏蔽网。

多组线材组成。近距离看到外层还有薄膜包裹,这种方式封装很少见。

去掉薄膜,露出多种颜色线材。

较粗的蓝色线有5根,红色电流线2根。

刚才看到的蓝色线,也分别有屏蔽层,里面还有三根线。

一青一白一裸三条。

蓝色线里面分成不同颜色。

剪开头部。

去掉外壳,里面是不锈钢屏蔽罩。

不锈钢罩是上下扣合而成,保护整个头部。

拿开不锈钢套,上下两片是铆接的,里面苏注塑,贴有一层高温胶布。

线材尾端包了一层铜箔。

去掉两片不锈钢屏蔽罩。

取出灌胶,看到里面是PCB,线材由定位器固定在PCB上面,透明软胶覆盖PCB以及焊接位置,进一步保护。

另外一面也是有软胶覆盖焊接位置,这面没有芯片。

E-Marker芯片,标号330752,另有三个电容。E-Marker芯片来自Hynetek慧能泰HUSB330。

Hynetek慧能泰HUSB330支持USB Type-C 1.2和PD2.0/3.0标准,并通过了USB-IF协会认证。采用DFN-8L 2mmx3mm和 DFN-6L 2mmx2mm两种封装方式。它通过 VCON1 或者 VCON2 供电,支持3.0V-5.5V宽电压范围供电。HUSB330自带的多次烧写存储单元(MTP)可支持多次反复烧写或者烧写锁定,也可以支持通过 CC 引脚实现 Type-C 成品头或者成品线缆系统烧写。

接着拆掉另外一头,也是覆盖软胶。

另外一面,除了排线没有零件。

移除软胶,这面是一个电阻以及一个电容。

两个头部PCB放一起。

另外一面。

线材组成。

全家福,全部拆解部件。
充电头网拆解总结
虽然线材不是采用极度柔软的材质,但比起编织的来说要柔软很多。线材内部用料及做工可圈可点,采用创新的理线器结构,不容易直接压到线材。在大部分线材还在依赖进口E-Marker芯片的时候,这条线缆首次采用国产芯片,并保证了USB3.1 Gen2数据传出和20V/5A 100W功率传输,不得不让人为之振奋、为之点赞。
充电头网精选专题:
相关阅读:
评论